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先辈的智慧、技艺与生活方式。它体现着民族的独特性格、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成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情结,他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我们开设【寻访非遗女传承人】专栏,为您讲述非遗女传承人的故事,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与时光的温度。
6月,蝉鸣阵阵
王春手拿焊枪
脚踩阀门
正在专心致志地焊接
一件金银细工摆件
她的师父
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杨子江
就坐在旁边精修一片银质竹叶
“焊接特别考验对火候的掌握
银丝只有0.16毫米
比头发丝略粗一点
火候一过,丝就断了”
学艺八年
王春早已能独当一面
01要耐得住寂寞
操作间一整面墙上
挂满了大小不一的
錾子、锤子、钳子、锯子
……
下面就是
王春和杨子江的工作台
“我其实并不喜欢循规蹈矩
受条条框框的束缚
相反,我希望能跳出来
在掌握一定基础后
进行摸索创新
这是我在大学期间
就形成的创作习惯”
王春就读于南京工程学院
工艺美术专业
在校期间系统地了解了
烧造、煅冶、染织、编扎
雕刻、木工等传统工艺
并选择了金属工艺专业方向
2013年
为了准备毕业作品
她前往成都学习了
数周金银细工中的花丝技艺
创作出《扣香银花丝香囊》
香囊镂空设计
可开合
其中一款银蓝配色
掌心大小
打开后里面可放置沉香片
采金为丝,嵌玉缀翠
王春凭借精巧的创意
获得了当年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
这成为她从事金属工艺的动力
2016年
王春成立了
南京半亩闲田
艺术文化有限公司
致力于传承和发展非遗技艺
制作金银首饰、摆件、文创用品等
为了精进技艺
她在学校老师的引荐下
结识了金银细工非遗传承人杨子江
不久后
正式跟随师父学习技艺
扬子江告诉王春
干这行心要静
不能急
认真做好每一道工序
“给人物造型的摆件开脸时
更是要一气呵成
比如,老寿星的胡须
肯定得一口气拖出来
中间停了再接
意境就不连贯了
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王春时刻谨记师父的教诲
心情波动大时
就干点零碎的活
排除杂念后
再动手錾刻、焊接
“我从师父身上
学到最重要的东西
就是专注精神
能在一个行业里
耐得住寂寞
时刻专注于手头的事情”
02将传统与现代结合
南京金银细工制品及传统工艺
始于六朝
随着掐丝、累丝
炸珠、焊接、镶嵌等
精细精工艺的发展
逐渐成熟
2008年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入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艺人有句行话
叫“一手清”
即一个人就能包揽
绘图、雕塑、制模
拼装、焊接、雕錾
表面处理等制作工序
并最终打造出成型的作品
对初学者来说
要独自打磨出一件好作品
并非易事
除了锻炼技艺
还要从文化中汲取养分
王春记得
设计《蝉》时
她仔细观察实物
了解蝉的翅膀、纹路
观察蝉趴在树枝上
和起飞时的不同形态
公蝉和母蝉的区别
做到了然于胸
她还专门去了一趟南京博物院
细细地观赏被称为镇馆之宝之一的
《金蝉玉叶》饰件
那是一只栖息在玉叶上的金蝉
侧身翘足,双翼略张
嘴巴微开,好像正在鸣叫
“金蝉采用了錾刻
焊接等工艺
整个画面动静结合
很有意蕴”
制作过程中
王春并不囿于传统
常常加入自己的理解
“比如传统的花丝镶嵌
多大的边框用多少号丝
是有明确规定的
但我从作品的效果出发
选择丝线的粗细
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选用工具上
王春也有自己的想法
师父会垒起砖头来固定焊接物
王春则用三角爪工具夹住焊接物
起到固定作用
“师父的工具都用了
近五十年了
他已经用得十分顺手了
而对于我来说
有选择地融合现代工具
可以提高效率”
王春和师父一起探讨
设计制作出一系列
以蝉为题材的作品
有静卧的
也有刚刚展开翅膀的
有的作品和大漆工艺结合
给蝉的背部增添了一抹色彩
还有一件利用银的特质
进行氧化处理
呈现出一只炫彩的蝉
“老师特别鼓励我
把一些新鲜的想法
加入传统的金银细工制作中
对于我制作的一些
并不成熟的作品
他会先指出亮点
再让我去练习”
03一个人倾听“虫语”
一次
在苏州的本色市集上
王春逛到一个
卖昆虫标本的摊位前
看到了南洋犀金龟
南洋大兜虫
长戟犀金龟等
各式各样不常见的昆虫
“我选中了一只看上去
很敦实的南洋犀金龟
很好奇它细细的爪子
是如何把那么大的身体撑起来的”
回到南京后
王春白天观察标本
查阅甲虫资料
到了晚上
就在工作室里设计、制作
“夜深人静的时候
大家都不在
就我一个人
一锤锤地錾刻
看着心中的
纹路、线条逐渐显现
特别有感觉
出活也特别快”
2024年4月
王春带着以南洋大兜虫
为题材的金银细工摆件《虫语》
参加了
第二届江苏省公共文化产品
和服务采购大会
“南洋大兜虫
是一种力大无穷的昆虫
能举起比自身重五百倍的重物
寓意着无限潜力和勇气”
5月
王春又带着她和师父
一起制作的组合式作品《闻声》
去福州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获得第三届工艺美术
文创设计大赛金奖
其中有一件作品就是
以南洋犀金龟为题材的
此外
王春的金银细工作品
《一鸣惊人》《富甲天下》
《凤穿牡丹银花丝发簪》
《步生莲银花丝发冠》等作品
还入选“时代匠心——
南京青年民间艺术家创作展”
为了推广金银细工非遗技艺
王春每个周末都会去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金银细工的展台值班
民俗博物馆里有
绒花、云锦、灯彩、刻经
剪纸、刺绣、金银细工等
二三十个非遗传承项目
非遗传承人们常常会相互交流
探讨不同技艺之间
借鉴和结合的可能
“比如云锦的一些花纹
特别像鱼鳞
我就把金银细工和云锦结合在一起
制作出一些小鱼造型的挂件”
从业以来
王春体会最深的就是坚持
她相信非遗的魅力
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