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家庭教育
风从何处来
发布时间:2025-09-11 来源:《莫愁 家庭教育》

微信图片_20250911151027_23_49.png

风从何处来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写得很有意思。标题点明描写对象,全诗没有一个字再提,只是写它的功效和能量,很像一个谜语的写法。它能把秋天的树叶吹落下来,春天到来时,又能催开鲜花。刮过江面时能掀起滔滔巨浪,进到竹林里能让万竿竹子都倾斜。一年四季都会刮风,一年里,每一天的风都不一样,如果风力很小,气温比较平稳,我们甚至都会忘了,有一种自然现象叫“风”。

记得有一年,听说某小学在学生报名时有一次面试,其中有一题是“你怎么知道刮风了”。对这道题的出题动机,我是这样理解的:六岁的小孩,确实应该初步了解刮风下雨这些自然现象了。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风的?完全想不起来了,能肯定的是,上小学的年纪我肯定是知道了,耳濡目染也好,大人言传身教也好,这是生活常识,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应该是早就知道了。而且我们小时候,一睁眼就在野地里跑,家里人做好了饭、天黑了,大人们是要站在村口朝着田野里一声声召唤孩子回家的,这样长大的孩子,哪能不知道“怎么才是刮风了”。

现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似乎真有可能不知道怎样才是刮风了。一天中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室内,现在很多的室内是双层玻璃,隔音、隔尘,当然隔风;出门时塞进汽车里,假如不坐汽车,也一定是裹得严严实实,挡着脸,甚至挡着眼。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的视线没有受到物理的遮挡,但是,当是时也,他们一定没有感受到、没有“看到”刮风。

有一个初夏的傍晚,我在一座步行桥上偶遇“一老一小”,看起来是祖孙俩,老人接了放学的孩子,走过这座桥回家。桥上人不多,很安静,所以,老远就能听到她们的对话。老人说:“你别不服气,考98分就是考得好了?那两分就是差距,就是危机!那两分怎么丢的?你要是不好好总结,不吸取教训,要不了多久你就会丢20分!”老人又说:“你知道不知道,竞争那么激烈,差一分你就落后几百人、落后几千人!你还差了两分!”孩子说话的声音听不清楚,似乎只是在唯唯。

这个傍晚本来很美好,清风吹拂,柳丝轻轻摇曳,随着微风,一阵阵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可是,这位老人一定没有感受到,这个孩子一定也没有感受到,她们沉浸在焦灼的燥热里,完全没有享受到大自然的这一项福利。我忽然有点杞人忧天,我担心,某一个夜晚,在已经上了一天课之后,在完成一堆作业之前,这个孩子要吹着空调接受某一项辅导,背诵、写作,补上“初夏傍晚的风是怎样刮过来的”这一课,竭力“脑补”唐代李峤的《风》所展示的情景。

唐代诗人李峤的这首《风》,短短二十字,却写尽了风的千姿百态。然而,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风似乎成了一种抽象概念,孩子们被钢筋水泥和电子屏幕包围,鲜少有机会真正感受它的存在。当风被隔绝在双层玻璃之外,当孩子的视线被学业和焦虑填满,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感知四季更迭、万物生长的能力?在追逐分数的路上,我们是否总是与自然疏离,忽略了更重要的自然教育?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让孩子重新触摸风的形状,聆听自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