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家庭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发布时间:2024-10-31 来源:《莫愁 家庭教育》

640.webp.png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李娟

陶行知纪念馆,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徽州古城内。行经六百余年前的徽州府衙,穿过南宋时期的阳和门,一座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只见青砖门头上书写着“陶行知纪念馆”。这里曾是陶行知青少年时期就读的崇一学堂,陶行知先生便是从这里出发,抒写了爱国主义的深情篇章。馆内绿树夹道,我缓缓步行于不到百米的甬道,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宋庆龄手书的“万世师表”的黑色匾额,两边门柱上,是先生的对联手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尘世的喧嚣被阻隔在高墙之外,浩然之气在这里氤氲,仿如进入圣地,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

徘徊于陶行知先生曾经走过的回廊,那仿如一条幽静的时光隧道,把我带到了他的青春岁月。我看到少年陶行知在休宁水南桥乘船离去求学,和父亲依依惜别的背影;看到15岁的他怀着满腔抱负立下宏愿:“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也看到26岁的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怀着满腔热血,回到祖国……穿过徽式建筑颇具特色的明亮天井,便是一楼瞻仰厅。2.6米高的陶行知汉白玉雕像端坐于正中磐石之上,只见他手执书卷,面含微笑,目光深邃,微微侧身而坐,慈爱中不乏威严,温和而不失笃定。其后是一面徽州大方砖铺就的青灰色照壁,毛泽东的手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八个镏金大字镶嵌其上,与雕像相得益彰。侧面圆柱上悬挂着陶行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棕红底色,金黄大字,乃文学大师郭沫若真迹。大厅两侧墙壁上是四幅大型漆雕壁画,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陶行知心怀天下和卓越的教育成就。盘桓于此,我努力回想陶行知平生那些闪亮的碎片,拼出他光耀后世的师者风范。

1917年,陶行知学成归国后,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此时他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认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主张“到民间去”。在他31岁那年,他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的职务,上街道,下农田,进村庄,全面推行平民教育。四年后,他创办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晓庄师范,立志培养一批拥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才,拯救多灾多难的国家,让蒙昧的国人在知识中清醒。继晓庄师范后,他又相继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一批中心小学和民众学校,让乡村教育的活水源源不断。陶行知为普及教育,发动全国的儿童去做小先生,创立了闻名遐迩的“小先生制”。一时间,小河边、田地里、竹林旁处处都是认真教工人、农民识字读书的小先生们。抗战时期,陶行知支持新安小学小先生积极宣传抗日,为乡亲们挑水,制作抗日壁画,刷写抗日标语,发表抗日演讲,历时十多年,行程五万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他认为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

20世纪30年代初期,陶行知先生决心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主要招收因战争失去父母的流浪儿童,也培养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不让任何一个孩子的潜能因缺乏机会而枯萎。他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育才学校设有音乐、舞蹈、绘画、自然、戏剧等班组。他强调:“要让学生从老百姓中来,学成以后再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利。”梁衡先生曾经说:“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夕阳西下,游人散去,霞光满天,纪念馆仿佛披上了一层柔和的面纱,更显静谧。先生之心,日月之上;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