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时代人物
【寻访非遗女传承人】承载乡愁的非遗服饰
发布时间:2024-12-18 来源:《莫愁·时代人物》

高春花祖辈栖息于阳澄湖畔

皆是以湖为生的渔民

他们的命运与渔船紧紧交织

在水上世界度过漫长岁月

正是这份独特的成长经历

赋予了高春花对阳澄湖渔民

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

及水乡文化的深切体会

2010年,阳澄湖围网拆除

高春花随之“登陆”

传承阳澄湖渔民服饰制作技艺


渔民服饰在悄然变化

阳澄湖是太湖平原第三大淡水湖

不仅为渔民们提供了生计来源

更孕育出浓厚的水乡文化

渔民们根据对水的深厚情感

和对身体保护的实际需求

设计出系列蓝色、靛青色服饰

不仅体现了渔民们的审美追求

也展现了他们对阳澄湖的热爱 

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高春花

对渔民服饰有着难以言喻的偏爱

“实际上,我还在渔船时期

就开始做渔民服饰了。”

高春花的母亲常言

“饥荒之年

手艺人总能有口饭吃。”

因此,在高春花18岁那年

母亲便让她拜师学裁缝

 随着缝纫技艺的日益精进

高春花萌生缝制渔民服饰的念头

这一想法得到父母的全力支持

“起初,我制作服饰

不仅是为了提升技艺

还有对渔民服饰的深厚情感。”

高春花坦言

2010年

阳澄湖实施围网拆除计划

高春花一家从渔船迁居陆地

“我做了那么多的渔民服饰

搬到陆地上后,放哪儿呢?

高春花向村里寻求帮助

村干部为她安排了一间房屋

用以存放渔民服饰

从渔船到陆地

随着岁月的流逝

渔民逐渐融入农民的生活

服饰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高春花意识到

“渔民这种独具特色的服饰

是需要去传承和保护的

如果不加以传承

它们就会消失。”

她决心扛起阳澄湖渔民服饰

制作技艺的传承重任

留住两百多年的渔民文化

2024年春节前夕

阳澄湖镇湖畔社区举办了

别开生面的

拓染鱼灯特色活动

拓染是古老的染色技艺

鱼灯则承载着

渔民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次活动的引领者正是高春花

“传承既要坚守文化遗产的精髓

又要勇于创新

不断迭代表达形式

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高春花说

走进“渔民服饰制作工坊”

仿佛踏入充满历史韵味

与现代创意的殿堂

里面珍藏着很多阳澄湖渔民服饰

这些压箱底的宝贝

不仅是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

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根与魂

工坊里,琳琅满目地陈列着

源自渔民服饰灵感的精致小物

“传统形制的服饰多局限于

展览或特定活动的舞台

已经很少有人将它

融入日常穿着了。”

为弘扬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高春花进行了创新性改良

将渔民服饰精髓融入

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物件中

让独特的文化韵味

融入日常生活

创作过程中

高春花借助了

三位“老师”的智慧

她的姑姑对渔民生活记忆犹新

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她的侄孙和侄孙女

则提供了年轻人喜好的建议

这种跨代合作

使她的作品既保留了渔民文化

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

传承老一辈渔民精神

高春花现为

苏州市相城区非遗传承人

经常通过多渠道、多形式

宣传渔民服饰制作技艺

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渔民服饰

她还积极推动非遗进课堂

在青少年中进行文化传承

每周,她都会进校园

讲解渔民服饰的历史演变

指导孩子们体验制作过程

“非遗进课堂能增强学生的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激发理想信念和使命意识。”

高春花说

2024年暑期

她举办了非遗暑期课程

教孩子们制作非遗漆扇

“随着生态保护和宣传力度加大
阳澄湖的名气越来越响

但传统意义上的渔民几乎没有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

保护和传承渔民文化和精神

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春花虽然从事的是

渔民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

但承载的是阳澄湖老一辈渔民

勇于进取、向美求善的精神

是乡愁、是根、是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