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什么?”
当年的杨榕不会想到 这个问号将串联起她三十年的光阴
1975年出生的杨榕
是全国档案工匠人才
13年军旅、20年兰台生涯的她
掌舵40万卷宗守护70万件历史
让单薄变厚重
科技赋能守护
2005年开始,杨榕从事档案工作。那时的档案多以文书为主,作为南京海关机要档案室负责人,杨榕深耕档案管理工作,一边精研档案制度与技术,一边精益求精做好档案管理。在各类档案应归尽归的基础上,她将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纳入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统一管理,建立专题目录,形成科学完备的常态化管理体系。
杨榕还带领团队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采用RFID档案智能保管柜对重要档案资料进行管理,实现重要档案资料出入库即时提醒。
团队开发的全门类数字档案室系统,实现了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在线归档与管理,档案自动加盖六格归档章,解放档案人员双手。在档案库房安装九防系统、环境自动监测管理系统,实现自动监测、记录、存储并分析统计库房温度、湿度、水浸、烟感、门禁开合等环境数据,并对异常突发情况设定预案提醒功能,确保档案实体绝对安全,为高质量开发利用打牢基础。
档案一级门类11种,二级门类13种,室存档案40万余卷、70万余件,关区28个档案单位,每年接待查档人员2500余人次,各类专题汇编二十余种……杨榕带领团队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记录,档案工作“大事出彩、小事做精”的理念,成为档案队伍共同的遵循。
让沉默会说话
故事新演绎
核对档案、准备修复工具,展平、刷浆、托裱、上墙、下墙……这是《我在海关修档案》微视频里展示的场景。2分钟的视频在全国海关系统引发了不小的反响,很多同仁给杨榕打电话称赞,“档案宣传还能这样做”,是他们一致的感叹。
杨榕心里听得美滋滋的。她一直致力挖掘的实物档案价值,在那一刻有了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为关守史 为民服务——南京海关档案管理工作纪实》《从印章档案看海关历史变迁》《宁关宝“档”》等一批富有温度的文章及微视频,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海关档案故事和海关档案人的感人事迹,彰显南京海关档案工作的特殊价值。
档案有“声音”、有生命力,是提升档案价值的关键。杨榕深入挖掘海关档案资源,用好海关档案特色,围绕国门生物安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要内容,利用海关系统新媒体矩阵及传统宣传载体,培育海关档案“兴奋点”,持续推动海关档案的开发编研。她主动加强与二史馆、中国海关博物馆等单位的沟通交流,挖掘新中国海关史的轨迹与内涵,高质效展现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特殊价值。
南京海关先后举办“初心向党 雄关永铸”建党100周年南京海关珍贵红色历史档案展、“初心如磐、强国兴关 ”南京海关喜迎党的二十大档案特展,充分展示江苏地区海关的百年发展历程,激励干部职工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
杨榕利用档案资料参与编写《中国海关年鉴》南京海关篇目、《南京海关年鉴》,制作《走过365,一起向未来》画册,数十篇档案专业文章在省部级刊物发表,7篇主题征文在全国档案主题征文中获奖,6篇稿件被海关总署编入《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海关档案故事100篇》。
南京海关嘉奖、江苏省机关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档案工匠人才等等,于无声处创不凡业,杨榕也在收获着属于她的荣耀。
让故纸焕新生
数字攻坚战
“标控系统里元数据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请大家提出指导意见。”“专家什么时候有空,我们把试点工作2.0版的建设方案过一下。”……这是杨榕在推动“南京海关AEO企业信用管理标准化控制系统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试点”工作的缩影。
“时代在发展,档案也要进步。”在逐步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升级改造的进程中,杨榕把视角放在了业务档案的数字化上。“随着智慧海关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也要将档案信息化融入海关业务信息化,实现二者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智关强国行动贡献力量。”杨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着。
202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杨榕对关区现有适用的业务系统率先开展过滤,并积极申请参加试点。经省档案主管部门推荐、国家档案局专家评审,“南京海关AEO企业信用管理标准化控制系统”成功入围,被确定为全国65个业务系统试点项目之一(江苏试点项目3个)。
图中左四为杨榕
这之后,南京海关明确了20项任务的主要内容、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抽调各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成立工作专班,以“集中会战”模式推动试点工作高效开展,组织开展调研,赴隶属海关和AEO企业开展现场调研,积极寻求省档案主管部门的专业指导,邀请专家上门指导。
试点项目在一点一滴的畅想中变成具象的行动,杨榕带领着团队先后修订完善基本制度3项,制订电子文件规定和电子档案管理规定,明确AEO企业认证电子档案分类方案,“一揽子”制订南京海关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四性检测方案等技术规范8项。
2023年12月,试点项目终于顺利通过国家档案的验收。“这个试点项目是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业务突破,为今后我省和海关系统广泛开展机关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工作积累经验、提供参考。尤其在新《档案法》实施以来,对新增设的档案信息化专章的一次实践、一份献礼。”杨榕成就感十足地说。
杨榕把档案库变为知识库、思想库,将一份份档案数字化、信息化,让陈旧的档案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档案的价值也将最大程度地发挥。“为实现关区档案资源共享作进一步探索,还要继续加油。”杨榕依旧战意满满,奋战时的劳累只字未提。
卡夫卡有句名言:“一切归档!”当过去的一切浓缩成最简单的存在形式,那可能就是档案。承载记忆、记录当下、沉淀历史,档案在“厚”起来、“活”起来、“新”起来的时候,意义便得到了升华。
“在平凡中坚守、用专业和热情、保持耐心和严谨的态度,收好管好用好档案,努力连接着历史和未来。我的人生也丰富了起来!”杨榕笑眯眯地说。在百万卷(件)的故纸堆里,她单薄的身躯绽放着耀眼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