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茹,宿迁市“最美科技之星”称号获得者,是国网宿迁供电公司科技互联网部四级职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智能配电网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主任、宿迁市发明家协会副会长、宿迁市女科技工作者联盟副会长、宿迁学院创新创业导师……这些“头衔”的背后,是王秀茹潜心研究的真实写照。她深耕继电保护、交直流配网等技术领域,先后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网总部科技项目1项,主持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8项。累计获得专利授权64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8篇,参编专著1部。
“从我初进单位时,就给自己定了目标,要在45岁之前成为正高级工程师。”11月29日下午,在位于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智能配电网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宿迁市“最美科技之星”称号获得者王秀茹语气坚定地说。
国网宿迁供电公司科技互联网部四级职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智能配电网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主任、宿迁市发明家协会副会长、宿迁市女科技工作者联盟副会长、宿迁学院创新创业导师……这些“头衔”的背后,是王秀茹潜心研究的真实写照。她深耕继电保护、交直流配网等技术领域,先后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网总部科技项目1项,主持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8项。累计获得专利授权64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8篇,参编专著1部。
“正高级工程师是我们从事科研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最高级别职称,相当于大学里的正教授。”今年44岁的王秀茹虽然头发中已经夹杂了些许银丝,但目光依然坚定、刚毅。“既然要深耕一个领域,那就要做到行业里的最优。”王秀茹说,虽然从事科研工作的男性居多,但她想证明女性也能够勇挑科研重担。
尽管工作稳定,但王秀茹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从不懈怠。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已经取得了正高级工程师职称、继电保护专业高级技师、建造师、培训师、注册咨询师等证书,还获得了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学士学位。
科研工作的常态是在一次次试错中等到一次成功。王秀茹说:“我现在进行的单相接地故障研究需要进行两三千组实验,然后通过计算机提取相应的特征。”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电力供应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如何实现从输电网或地区发电厂接受更可靠、方便、安全、经济的电能,是王秀茹研究的重点。她说:“配电网具有电压等级多、网络结构复杂、设备类型多样、作业点多面广、安全环境相对较差等特点,因此研究配电网新技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重要。”
之所以走上配电网新技术研究的道路,王秀茹的家庭对她影响至深。“我爸爸就是农电工,我姑父也是在供电系统工作。”王秀茹说,“小时候我就看着父亲骑着自行车到处抄电表,我陪父亲在现场工作时,就会在电线杆子下面给他递工具,后来渐渐对各种各样的电路产生了兴趣。我在上初中时学习物理,一些电路方面的难题,理解掌握的能力也比其他同学快。因此,在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上海电力大学。”
王秀茹在参加工作后,原本只是在岗位坚守的一名普通职工,但一次获奖的经历改写了她的人生走向。“2016年,我开展的主变突变量启动保护研究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评为一等奖,公司就把我调到发展部主管科技相关工作。”王秀茹说,这项工作需要为国网宿迁供电公司制定长远的科研发展计划,而当时公司科技基础薄弱,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临危受命。
“要想取得突破,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是基础。”在重重压力下,王秀茹抓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申报国家实验室这一机会,让国网宿迁供电公司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申报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怀孕了,但是机会难得,我拒绝了工作的交接。幸运的是我在孕期没有严重的妊娠反应,在预产期之前顺利完成了答辩。”在王秀茹的努力下,最终国网宿迁供电公司争取到了省公司首批培育实验室名额。
在王秀茹的带领下,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智能配电网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宿迁配网技术研究高地、成果转化阵地、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市重点实验室、市科普教育基地、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该实验室相继与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校企合作课题研究。让理论知识落地,便利日常生活,才是做科研的意义。基于实验室丰富的硬件资源和扎实的创新积累,王秀茹还牵头组建了“苏妍双创中心”,以配电网专业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究与验证为方向,为全省相关创新创意项目提供孵化转化平台。
“我在科研道路上最大的感受就是要默默地前行,不惧孤寂。”王秀茹说,“每一项科研成果的产生都要经历漫长过程,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做不出成绩的。而作为科技工作者,就要不断攻坚克难,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