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
江苏十佳家校合作案例
发布时间:2022-10-09 来源:省妇联家儿部

【案例一】

信息简报搭建家校合作新平台

——南京外国语学校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南京外国语学校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在初二年级试点推出简报交流机制,内容包含学校大事、年级组工作、喜报、家庭教育建议四部分。简报由家长委员会转发至各班家长微信群,家长的反馈则由家委会收集后交给年级组。

化焦虑、亮工作博得信任。信息简报交流机制坚持开门办学、透明办学,全方位、全过程向家长展示学校工作、做法、成效,特别是教师课堂的推进和学生的表现,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学校课堂的特点和重要性,增进对学校课堂的信任。

增理性、强判断促成理解。一方面,借助信息简报,学校分享育人理念,帮助家长与校方达成教育共识。另一方面,简报充分展示学生的在校情况,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智力特征、个性性格、优势不足等有了横向比较,鼓励孩子在优势智能上发挥潜能,从而合理筹划孩子的发展。

通渠道、迎监督加强协作。借由信息简报,学校不仅向家长传递情绪管理、高效沟通等技巧方法,还提出配合学校教育的具体建议;家长则以信息简报为参考,切实监督师德师风建设。围绕信息简报的内容,家长在微信群里自由探讨,相互学习,增强了教子信心。从家长的反馈里,学校也能发现自身不足,及时采纳合理化建议,动态调整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

点评

为推动“双减”落地,学校创新推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新模式——简报交流机制。年级组每个月底编辑一份信息简报,内容包括学校大事、年级组工作、喜报和家庭教育建议四部分,通过年级家委会传递到每位家长。通过简报交流,学校把各阶段的工作做法、成绩成效全方位、全过程展示给家长,帮助家长正确理性地认识学校的工作和孩子的情况,同时收集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动态调整学校工作思路,从而实现学校和家长双向互动、高效协同,帮助家长缓解教育焦虑、提升教育理性,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案例二】

“换位体悟”创生家校共育新样态

——徐州市求是小学

 

“双减”之下,徐州市求是小学探索出“换位体悟”式家校共育实践路径,打破家校共育认知壁垒,促成家校形成紧密命运共同体,通过角色、空间的换位实践,实现家校间、家长间、亲子间的相互理解、良性互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颗闪亮的星。

家校互换,提升人文关怀。举办“家校碰撞”论坛,让家长和教师面对面,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诉求、想法,通过交流、碰撞,双方统一教育理念;开展“一日教师”“魅力爸妈进课堂”“一日校董”“校园开放日”“一日家长”“游学爸妈”“我的老师妈妈”等活动,让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多一些人文关怀,家长配合学校时多一些体谅理解,多方协作,向着共同的教育目标进发。学校站在家长的角度,开发线上“教育超市”、线下专题学习,为家长“充电”,激发家长积极成长的热情。

家庭互换,共建优良家风。开展“周末爸妈”活动,组织一个家庭的孩子到另一个结伴家庭学习、生活,家长体悟另一个家庭优良的家风,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对于“换位体悟”的思考与感悟,记录在“换位体悟家校协同记录册”,并在班级、年级漂流,促进优良家风的借鉴和传播,让思想留下痕迹,成长充满动力。

亲子互换,感悟成长真谛。开展“一日家长体验”“一日孩子体验”“亲子换位对对碰”活动,学生换位成小家长,做家庭日常开支、一日计划,做家务劳动,体悟父母的辛勤;家长体悟孩子的学习生活,朗读、阅读、表演、共同写日记、改作文,感受孩子的世界。同时,开展“社会公益实践”等活动,亲子换位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在实践中共成长。

“换位体悟”式家校共育实践一年来,求是小学3455个家庭对学校治学满意度达到了历史最高的98.6%,2988位家长获得了徐州市“彭城好爸妈”结业证书。

点评

“双减”之后,学校探索可圈可点的“换位体悟”式家校共育方法路径,通过举办“家校碰撞”研讨论坛,开发自主选课的“教育超市”,开展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家长互换角色、空间的实践活动等一系列举措促进家校社良性互动,引导教师、家长、孩子在沉浸式的换位体验中更多学会理解和包容,有效化解家校矛盾、提升教育品质,促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育人合力更加强化、学生发展更加全面。

 


【案例三】

用行动设计学构建“双减”新生活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在“双减”政策出台后,通过编制《家庭美好时光手册》,以日日新、周周行、月月美时光三部曲作为“家庭美好生活”轴线,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父母营造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增强孩子角色使命感、责任感、担当感,为孩子设计美好人生。

生活之光习惯轴,助力成长。从劳动、健康、阅读、心灵四个方面,促成孩子的家庭生活日日新:编制家庭劳动教育清单,让家庭成为亲切、持续的劳动场域;设计家庭体育生活,亲子运动打卡;私人定制阅读课程,让家长和孩子在“书式生活”中温馨互动;开展亲子互动式团辅、父母学堂专题讲座、家长沙龙、微型线上家长会等活动,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形成良好亲子关系。

文化之光亲子轴,共同成长。饭桌时光也用来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分享想法,在满足身体营养的同时,为思想、心灵和精神提供营养;一起做家务、洗漱、运动,进行亲子深度沟通,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力量;每周五晚上召开美好家庭会议,全家人带着爱一起投入,有分享有游戏,有总结有鼓励,周周行的家庭会议让家庭关系融洽和睦。

生命之光眼界轴,书写成长。每月第四个周六下午,组织学生走进体验基地,设计个性化课程,将知识、能力、情感、思维融入其中;利用节假日,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活动,端午节一起包粽子,中秋节一起赏月,重阳节一起登高……还开设职业启蒙、劳动实践、农耕文化等课程,让学生充分创想自己未来的职业,勇创美好生活。

点评

学校用行为设计学为学生开启家校协同育人的“双减”新生活,创造性地从价值观、使命感、领导力、家庭仪式感以及家长成长评价等维度精心设计编写《家庭美好时光手册》,并以此引导家长和孩子按照日、周、月的时间轴线,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亲子阅读、家务劳动、体育运动、家庭会议、社会实践等活动,增进亲子交流、促进亲子和谐,实现亲子共同成长。此举构思新颖、设计巧妙,切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建设理念、具体设计与运用策略等都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

 


【案例四】

打造“林爸林妈”家校共育工作坊,

优化“双减”课后服务

——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行,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逐步挖掘家长资源,升级打造“林爸林妈”家校共育工作坊,建构起多向互动、立体深度合作的家校共育新模式。

广纳资源,吸引家长成为教育合作者。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暨“林爸林妈”家校共育工作坊常务委员会,校长为组长,工作坊成员均为热心于学校工作的家长。借助工作坊平台,学校最大限度地吸纳优质课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借由网络平台的定期推动,这些课程的影响力辐射到更多的人群。仅2021年9月至12月,学校便邀请了近500名家长,打造了220堂精品家长课程,形成了品德修养、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实践五大主题模块,惠及4000多个家庭。

增设圆桌,支持家长成为教育探究者。学校与工作坊常委会携手为“林爸林妈”开辟了“共读、自学、实践、共研”的共育路径。定期举行“圆桌对对碰”“线上云访谈”“名家面对面”等活动,鼓励大家探索家校融合优化方案,交流提升课后服务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更新了教育理念,学会了理性规划孩子的发展。

优化制度,促使家长成为教育支持者。学校不断优化工作坊的各项制度,增加了激励内容。比如定期举行家长优课评比、优秀案例评比,表彰工作坊的先进个人“和雅家长”;为先进家长定制亲子成长菜单,专家点对点辅导家庭教育;成立“掌上学堂”,引进教育专家,定期提供家教指导。这些支持性举措增强了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亲和力,更加信任学校。

点评

学校在“双减”背景下积极开发优秀家长资源,在“家长进课堂”的老话题中,做出了有新意、有深度的新文章:聚焦“双减政策下,家校共成长”主题,以家长特色课程、家庭教育课程为抓手,打造“林爸林妈”家庭教育工作坊,让家长深度参与教育、体验教师角色,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家长与孩子相互学习及共同成长。通过这种互动式管理,家校之间的信任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深化,一种多元化、全方位、互动式的家校协同育人新模式也因此形成。

 


【案例五】

探索“双减”背景下的“1+3”协同育人新模式

——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

 

在家校合作的创新实践中,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摸索出“1+3”协同育人模式,为落实“双减”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立体护航。

“全程导航”实施一个路线。学校为每一位学生设立了成长档案,追踪成长历程,即时了解学业情况、充分观察学习心理、有效干预学习行为,不断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结合学生特点,学校还组织“紫琅小特使”沙龙、“紫琅天使团”论坛,与家庭共商育儿策略,逐一落实,逐一推进。

“父母学堂”凝聚“双减”合力。早在2020年,学校就成立了全市首家“父母学堂”,为家长开设了性格锻造、心理咨询、习惯养成等研修课程。“双减”背景下,“父母学堂”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开设专家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讲座,鼓励家长分享学习体会,举办家庭教育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以优化家长育人观念、提高育儿能力。

“博识课堂”助力“双减”愿景。学校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如劳模工匠、行业精英,为学生送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博识课堂,以拓展成长成才的端口,提供多方面“补钙”的机会。截至目前,博识课堂已开76讲,涉及国防、科技、生命、人文、自然等多个领域。

“书包不回家”推动“双减”提效。周一至周四,学校提供“书包不回家”延时服务,内容有“素养包”“学业包”,其中有不同的学习项目,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周五延时服务时段,则开展小小社会家、小小科学家、小小劳动家、小小运动家、小小艺术家等特色社团课,助推学生全面发展。而今,“书包不回家”等特色做法已被新华社、《学习强国》、《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点赞,也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同和学生的喜爱。

点评

学校在“双减”背景下积极探索“1+3” 家校合作模式:1项育人计划“全程导航”,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立体护航,“父母学堂”“博识课堂”“书包不回家”3项具体举措强化双向供给,为实现“双减”提供制度保障,达成家校协同的减负愿景。尤其是子项目“书包不回家”,以及延时服务的“素养包”“学业包”,内容设计与参与形式新颖多元,直指学业负担过重这一沉疴积弊,有理念有方法有效能,可行可学可推广,能切实助推五育并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六】

深化家长全面参与的家校共育机制

——连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学

 

连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学地处一座临海古镇,家长多数靠出海捕捞为生,还有部分家长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双减”政策出台后,柘汪中心小学积极探索特色家校合作之路,帮助家长化解后顾之忧,让孩子们的成长充满生机。

营造亲子沟通能量场。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互动活动,比如家书征集、节日亲子手工制作、家长陪伴学习打卡等,既改善了亲子关系,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成长得更顺畅。

搭建家校共育暖心桥。学校定期组织和鼓励家长分享学习收获、孩子的变化;建立家长学校微信群,老师在群里与家长互动,引导家长说变化,话成长;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家访,拉近家校距离;邀请村书记走进家长学校,为家长讲解村风村貌、村约村规、家风家规,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

聚合爱心力量送真情。学校成立的“红珊瑚”志愿者爱心团队,先后打造了响石村“柘里友爱工作室”、东柘汪村“红帆船爱心课堂”、盘古岭村“常青树爱心课堂”、中林子村“育林爱心课堂”;开展了“红珊瑚”教师家访全覆盖、“红珊瑚”留守儿童夏令营、“红珊瑚”爱生护生岗、“红珊瑚”小记者寻访等系列品牌活动。目前受帮扶学生达6000余人次。

点评

针对多数家长长期不在家、家庭教育观念需要沟通和引领的现状,学校推出家书征集、好习惯打卡、家长交流分享、村书记进场讲课、老师全员家访系列活动,并组建由教师、家长及少先队员志愿者构成的“红珊瑚”爱心团队开展系列帮扶,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引导家长全面、深度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积极探索出一条有特色有发展的留守儿童家校合作教育之路,让“双减”减负担不减责任更不减温情,让学生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家校协同的合力进一步凝聚。

 


【案例七】

构建“乐享四季”的劳动教育体系

——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双减”之后,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本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劳动教育不足的现状。为此,学校立足全面教育观,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跟随自然变化、四季更迭、生命节律,将学习、生活与实践相结合,育智育体育心,创设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

多元融合,立体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结合地域特点和传统文化,聚焦幸福家政、职业体验、志愿活动、智慧农耕、大国小匠等主题,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入“农·和”劳动课程,实现“文化传德、慧根生智、励志健体、润心行美、君子能劳”的精神传承。配合上述课程,学校设计了“劳谦君子五阶清单”,列出60件劳动事项,涵盖各个年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资源交织,纵横搭建劳动实践育人体系。学校设计了“横相关、纵有序”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横向,建立了“低门槛”的实践模式:面对家庭,依托家委会建立“家委会制度”;面向学校,依托项目组建立“圈圈联动工作机制”;面向社区,依托签约合作方式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家校社三方联动引导学生实践与探索。纵向,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推广“必修+选修”课程模式,开展劳动竞赛,组建特色社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立体可视,科学创设“葵花”劳动评价体系。建立“向阳娃劳动幸福银行”,设立“葵花”评价体系,围绕“劳动创造价值促进成长”的主轴,构建评价与积分标准,同时融入财商教育,实现多元融合、多元评价、及时反馈、诚信记录的“评价育人”功能。

点评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充分调研本校家庭教育背景,针对重知识轻能力、劳动教育普遍不足的现状,立足儿童本位,依据自然节气和生命成长的节律,以四季“物语”为载体,引导儿童伴随自然的变化、四季的更迭,在实践、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学校通过多元融合、多元评价、及时反馈、诚信记录,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的“乐享四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儿童与自然生长、劳动育智育体育心相对应的家校社育人新样态,做到成果评价可视化、方法路径可复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案例八】

“三书”将“双减”下的家校合作落到实处

——扬州市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

 

“双减”背景下,如何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避免他们在学校减负之后给孩子“加餐”?如何增强家校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扬州市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通过创设“三书”完美化解了上述问题。

《作业告知书》打造信息直通车。以日为频次发布有关作业的三个板块,作业预览板块,老师提前告知本周作业,让家长了解情况;每节课知识点概括板块,帮助家长、学生系统了解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作业意图设计板块,让家长、学生了解作业考查方向,感受到作业设计是讲究质量的,减负但不减质。通过对作业的透彻了解,家长体会到减负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的,从而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和顾虑。

《信息交换书》架设家校连心桥。以周为频次发布,主要围绕每周作业完成情况,家长和教师交流信息。教师先总体评价学生一周的作业,再具体分析学生作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双方合作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家长填写对学生做作业过程的观察情况,及时告知教师学生对作业的兴趣、独立完成情况、做作业习惯等,让教师了解作业信度,并对学生有更多层面与角度的洞察,为下一步精准作业帮扶提供有力支持。

《家校意见书》编织教育集思网。以月为频次发布,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家长和教师分别提出意见。教师对家长、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其了解本月学习质态,调整下个月的学习思路;家长则总结一个月的家庭观察,对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提出优化建议。《家校意见书》这一载体,不仅帮助家长提高了对“双减”和家庭教育的认知,帮助教师提升了教学水平,也搜集到各方智慧,推动“双减”落到实处。

点评

学校于细小处下大功夫,针对“双减”后作业怎么做的热点问题,创新采用“三书”交流的方式将家校合作落到实处:通过每天一次的《作业告知书》、每周一次的《信息交换书》以及每月一次的《家校意见书》,实现家校信息互通、全面交流,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学校各项工作,帮助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和作业供给,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学习、愉快学习,切实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减负在集思广益中落地见效。

 


【案例九】

用心用情做加法,培养活泼泼气质接班人

——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

 

“双减”政策出台后,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围绕家校社合作共育主动做加法,集团所辖三园三区97个教学班里,近6000名学生“阳光、乐学、尚美”的活泼泼气质越发鲜明耀眼。

在创造协同育人环境上做加法。集团用富有意义的亲子作品、充满童趣的微景观美化校园和社区;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员参观“最美周五”风景线,对各类社团活动进行评比……以多种方式凝聚学生、家庭、社区工作者,使他们成为优美育人环境的共建共享者。集团还联合资源,设立多样化的协同教育中心,如协同育人工作室、家校共育学习社区、游艺基地等,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精神养料,护航他们健康成长。

在研发协同育人课程上做加法。集团打造了“强基固本”“品味经典”“张扬个性”系列服务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设置“慧雨教力”“慧秀父母”“慧心亲子”“慧泽家友”四类“新父母学校”课程,提升家长育儿水平;设置主题德育、生活体验、研学游艺三类“社区具身实践”课程,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素养与才能。集团通过与家庭、社区合作,研发了52项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

在优化协同育人实施路径上做加法。集团创立了协同育人委员会,以三方协同、系统推进的形式,确保家校社合作共育顺利开展。此外,集团通过开展“每月一事”新父母主题沙龙,打造智慧父母微讲堂和工作坊,聘请父母担任安全协管员、托管助讲师、教学观察员,开展“教师访千家”活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等,切实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在建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上做加法。集团建立“一人一册一空间”过程性评价机制,每月对学生阅读成长手册进行多方评价,引导学生完善自我。通过诸多设计,集团彻底摒弃了唯分数论的陋习,实现了评价体系丰富化、评价标准多元化。

点评

教育集团立足“双减”背景,以教育公平为追求,围绕优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儿童“活泼泼生长”:通过良好育人环境、特色服务课程、创新实施路径、多元评价机制等一系列举措的叠加,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顺应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家庭和睦、社区和谐,有效缓解了教育内卷、家校矛盾等问题,有较好的实践推广价值。

 


【案例十】

“五字”工作法推进家校共育新实践

——宿迁市泗洪县实验小学

 

“双减”之后,宿迁市泗洪县实验小学积极作为,围绕五个关键字,打造家校共育新空间。

突出“合”字,链接万千家庭。学校开展“百校千师进万家”活动,为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融合打下基础。第一轮家访全覆盖,建立了“关爱档案”,全面掌握全体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况。

突出“好”字,创新特色作业。学校通过推进“好作业”实践,丰富作业的形式与种类,除学科类书面作业,增加了大量实践类作业,如阅读、体育、绘画、调查、手工制作等。同时大力推行亲子阅读、亲子劳动、亲子运动、亲子实践等共育性作业,使健康生活理念、理想道德观念渗透到家庭。

突出“共”字,建构共育平台。以学校为主导、家长委员会为主体,构建家校社共同发展委员会,指导家长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包括邀请专家开设线下线上专题讲座,线上既有每周一次的“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上的专家讲座,又有不定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专题学习。学校还聘请公安局、老庄社区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学校成立的“家庭教育指导”志愿者团队走进社区,开办“面对面”课程,与家长探讨教育热点;每周三走进“家有儿女”电台直播节目,开展家教服务,至今播出150多期,受众超过10万人。

突出“享”字,畅通家校交流。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的读书分享会,交流育儿经验,探讨学校发展之道,由此强化了家校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学校先后邀约了120位有专业背景的家长走上讲台,给学生们做防病防疫、安全教育、法律维权等讲座,用好用足家长群体这一丰富的校外资源。

突出“爱”字,强化帮扶合力。除了推动家长开展互助联盟活动,针对家访中排查出的105名自闭、留守、单亲、特困、残疾五类儿童,学校制定“一生一策”,给予更多爱护,包括每月开展两次帮扶活动,定期给特殊儿童家长做团体心理辅导等。针对特殊家庭出现的重大问题,学校会主动联合社区、妇联、教育主管部门合力解决。

点评

学校创新实践“合”“好”“共”“享”“爱”五字工作法:组织老师全面家访,摸清学生底数;布置特色作业,促进亲子共成长;打造“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推动形成协同育人新局面;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让家长深度参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定期开展特殊儿童关爱帮扶,让关心关爱的阳光雨露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房。“五字”工作法的持续实践,显著改变了家长的教育理念,有效提升家校共育合力,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