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用剪纸做衣服是什么体验”
“被江苏的非遗剪纸美到了”
前段时间,这两个话题冲上热搜
来自徐州的00后李子艺
穿着自己制作的剪纸服装
在舞台上款款而行
展示了江苏传统文化的风采底蕴
人如其名
李子艺多才多艺
不仅会剪纸、香包、扎染青花、糖画等多项技艺
而且更擅长面塑
是徐州面塑第五代传承人
幼儿园开始学面塑
李子艺出生在徐州民间艺术世家
父亲李汉玉是当地有名的画家
母亲朱月香是知名面塑艺人
受母亲影响,耳濡目染中
她对面塑萌发了兴趣
面塑俗称“捏面人”
以面粉为主要原料
调以不同色彩
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
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李子艺不仅喜欢面塑
也展现出了独特天赋
母亲忙,没时间教李子艺
常常给她一个面团让她自娱自乐
通过观察和自学
她无师自通
学会了捏简单的面塑作品
母亲常把不到4岁的李子艺
带在身边摆摊卖面塑
小小的她并未觉得辛苦
13岁那年
李子艺面临小升初考试
父亲希望她能专注学业
走专业美术道路
母亲则支持她继续学习面塑
传承传统民间手工
李子艺背着父亲
参加了当地的面塑技能比赛
仅用半个月完成
《西游记》人物面塑作品
竟然获得了一等奖
并被日本半田市立博物馆收藏
此后父亲不再逼女儿学美术
默许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高考时,李子艺发现
学校没有面塑相关专业
便报考了与面塑比较接近的
艺术设计专业
那时候的她已经有了
清晰的职业规划
要把爱好和专业深度融合
进而发展成毕生从事的职业
让非遗像蒲公英种子播撒
进入大学后
李子艺凭借突出的面塑技能
在大一便开启了创业之路
当时,她把面塑作品
带到学校举办的创意集市活动中
吸引了很多师生的关注
通过这个平台
还结识了几个致力于
非遗文化传播的朋友
在创业导师的帮助下
李子艺组成一个三人小团队
成立了子艺面塑工作室
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园
学习之余
李子艺带着团队
积极参加学校的实践活动
省、市各级创新创业比赛
2019年8月
李子艺参加了
在南京国展中心举办的
“小厨大爱”创意凉菜
中式面点、面塑、果蔬
雕刻技能竞赛
面对一百多名经验丰富的老将
在100分钟的时间限制内
她仅用65分钟就完成了
面塑作品《传承》
一举赢得大赛金奖
被破格评为江苏省技术能手
和江苏省中式面点师
除了走上舞台
展示非遗文化之美
李子艺还带领团队
走进乡村传承非遗技艺
有一年暑假
她和团队成员一起到
乡村开展公益活动
教村里的留守儿童学习制作面塑
普通的面团在她的手中
变换着各种形状和造型
孩子们看得认真
捏得起兴
暑期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走进乡村后
我发现传承非遗的意义
不仅仅是技艺的推广
而是让更多人学会这项技艺
让面塑像蒲公英种子一样
撒播到更远的地方
让人们有事做、有钱赚
还能很快乐地享受这份职业。”
李子艺说
李子艺和团队坚持开展
公益教学培训活动
教会了很多村民、大学生
累计带动近百名手工艺爱好者就业
并且经常走进校园
开展教学服务
李子艺还和团队组建了
“巧手匠心·云端非遗”实践团
将研发制作的非遗文创产品
进行展演展销、直播带货
2020年3月
李子艺注册成立
徐州子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一是通过年轻人的力量
打造非遗品牌
二是开展教学培训
以免费的公益活动为主
让更多人掌握面塑技能
与新时代擦出创新火花
李子艺与母亲
在面塑创作方面
有着不同的见解和风格
在李子艺看来
传统的面塑作品具有
老一辈人的时代印记
但面塑是一种艺术
艺术理应反映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
于是她让面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也在探索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李子艺和母亲攻关三年
终于研发成功新型面塑材料
用其制作的面塑工艺品
具备不发霉、不开裂
可以长久保存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面塑的创作范围得以拓展
除了创新作品形式
李子艺还注重创新速度
力争给顾客提供多样化选择
她有一个不大的文创实体店
经常来逛的顾客
总是感到眼前一亮
因为每次来都能看到新作品
涌起购买欲
李子艺坚信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
只有坚守和传承
才能让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
在新的土地上绽放绚烂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