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智慧女性
【75年,家国同梦】小家之力,助力“硬核”底气
发布时间:2024-10-15 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家是小国,国是最大家。新中国成立75年来,千千万万家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用每一个小家的成长印迹串起了国家的发展历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日益强大的国家让我们得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当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家国一体,相互维系。让我们走近美好的江苏家庭,从他们的家庭家教家风故事里,感受小家因大家的繁荣昌盛而幸福安康,大家因小家的向上向善而充满力量。



从1955年到2024年从“一堆一器”到“核能三步走”中国核工业发展走过了艰苦卓绝、光辉灿烂的历程一代核工业人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为核工业发展奉献青春和智慧来自南京的李梅家庭正是其中的一分子



戈壁滩上拓荒人

1955年

李梅的外祖父张殿玺参加工作

在山东老家做会计

几年后,女儿张清出生

本可以安安稳稳和父母妻女

一同享受幸福生活

但张殿玺却毅然响应国家号召

参军入伍

部队驻扎在404基地

                                 后来,妻女也随他来到这里生活

西北戈壁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

夏季温度极高

冬季则异常寒冷

常年刮着大风和沙尘

戈壁滩中萧条荒芜

甚至连住所都没有

初到不久的张殿玺和战友们

挖地窝堡

上面盖一个“盖子”

便是一个简易的房子


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

张殿玺始终保持着朴素节约

严格自律的作风

从事党政纪检工作

在404基地拓荒后

张殿玺又带着家人

辗转西南909基地

585所和江苏仪征

无论在哪里

他都以老一辈核工业人

“事业高于一切

责任重于一切

严细融入一切

进取成就一切的精神要求自己

他为身为核工业拓荒人而骄傲

因为自己见证了

中国核工业的从无到有

从有到强

                                 并满怀热忱地为它奉献了一生


1988年

张殿玺获得国家国防科工委颁发的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30年”荣誉证章

2021年

他又收到了“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

如今

88岁的张殿玺每当谈及那段过往岁月

眼里总是闪着光

他常对孩子们说

不管是在茫茫戈壁

西南大山搞建设的过去

还是在核工业大发展的今天

作为核工业人都要保有一份

崇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他的话也成为这个家庭

代代传承的优良家风

激励着儿孙辈

为强核强国事业接续奋斗



辗转半生,三线建设


李梅的父亲李振华在兰州出生

在他的童年记忆中

父亲几个月才从404基地回一次家

看望自己和母亲

每次也只有短短的几天便走了

因为组织上的机密要求

李振华不知道父亲在哪里工作

也不知道他的工作内容

家人要联系父亲时

只能写信

寄到一个名为

兰州市4号信箱的机密地址


后来,李振华跟着父母四处搬迁

辗转来到四川宜宾、湖北宜昌

在父母的长期熏陶下

他对这份事业有着一份独特的感情

从卫校毕业后

李振华来到

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的建设项目上

                                     成为一名核工业医生

核工业人跟随重大建设工程走南闯北

李振华就背着医药包

一起驻扎在工地上

住着简易搭建的活动板房

每天和工人一起到施工现场上下班

偏远地区不仅环境艰苦

医疗条件更是有限

一线医生承担着

                               守护工人安全的重大使命

几十年的从医生涯里

李振华历经了华东、东北等

多个重大工程项目

救治的一线工人达数千人

并亲眼见证了连云港田湾核电站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等

重要核电项目的点滴建设历程


李梅的母亲张清是一名大巴车司机

在核电建设现场

驾驶往返工地和生活区的班车

安全驾驶是她最大的追求

在工作中创造了

驾驶里程上百万公里

                              未出过一次安全事故的业绩

李振华和张清夫妻俩

陪伴着中国核工业辗转半生

聚少离多

但他们依然为身为核工业人

而感到骄傲

为能亲眼见证核工业的快速发展

而感到光荣



延续终生热爱

夜幕降临

班车里逐渐变得空荡

李梅坐在后排座位

驾驶座上是母亲的背影

车窗外

倏忽而过的建设工地渐次亮起灯光

年幼的李梅在摇晃的车里

慢慢熟睡……

这是李梅最深刻的童年画面

每当不去幼儿园

或是母亲需要加班的日子

她便跟着母亲

在熟悉的班车上安稳入睡


从大学测绘专业毕业后

李梅来到父亲工作的核电站——

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担任技术员

                                 从事施工现场的测量工作

核电站建设的安全要求很高

每天在现场

必须佩戴安全帽、挂安全带

穿着夹有钢板层的劳保鞋

冬天衣服本就厚重

穿戴好整套装备再扛起测量仪器

连走路都很困难

辽宁的冬天

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

李梅顶着寒风

在施工现场

测量控制网、放线、打标高

海风一刮

说话间满嘴都是沙子


做了两年多技术工作后

根据组织需要

李梅转为造价员

开始从事商务工作

后又转做市场开发工作

2021年春节前夕

当大家都沉浸在庆祝新春的喜悦时

李梅还在西藏拉萨

克服着高原反应

                               为工程项目做最后的谈判

 “中国核工业发展了近70年历程

其中饱含了创业年代的艰难坎坷

三线建设时期的荡气回肠

还有当下蓬勃发展的激情时刻

很荣幸

我的家庭完整地参与了这个过程。”

梅十分感慨

如今自己和丈夫都是核工业的接班人

她希望自己的小家庭

能把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延续下去

以小家之力

助力铸就中国核工业的“硬核”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