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化名)最近刚刚生了宝宝,顺利晋级成为一名新手妈妈,小周也更加明白了为人母亲的不易。可爱的宝宝让一家人都十分欢喜,但小周却发现自己的母亲李阿姨这几天总是愁云满面,不像往常那样抢着抱宝宝,一有空就要躺着。小周一问,原来随着宝宝的体重逐渐增长,李阿姨抱宝宝时发现会阴区有明显的下坠感,总觉得有东西掉下来,排尿排便也没有以前顺畅。小周一听,赶紧督促李阿姨到医院看看,经过检查,医生告诉李阿姨是发生了子宫脱垂,目前可考虑康复治疗。
今天是母亲节,每一位女性成为母亲的过程都离不开子宫的功劳,可是产后并发症也让妈妈们烦恼不已,本期科普我们来谈谈如何防治子宫脱垂,别让“它”成为妈妈的烦恼。
防治子宫脱垂
盆腔器官脱垂(POP)是各种原因导致盆底支持薄弱,前中后盆腔器官均可能发生盆腔器官脱垂,包括阴道前壁膨出和/或合并膀胱脱垂、子宫脱垂及阴道后壁膨出和/或合并直肠脱垂。器官脱垂是一种由多因素影响的疾病,妊娠分娩与年龄增长是其最主要的诱因。
会阴下坠感和自觉阴道口有组织物堵塞或脱出是器官脱垂最突出的症状,严重影响着女性健康及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育政策的放开,器官脱垂发病率明显增加。据估计至2050年美国POP的患者将增长46%。
如何防治?
1. 生活方式干预:避免重体力劳动和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防止便秘,避免长时间憋尿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时,戒烟戒酒,少喝碳酸饮料。
2. 治疗原发疾病:一些引起腹压增加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长期便秘、鼻炎等都会明显增加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可缓解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
3. 盆底肌训练(Kegel运动):国内外文献及指南均报道,盆底肌训练可改善与脱垂相关的不适和症状。
4. 子宫托:根据脱垂性质及部位,选择合适型号的子宫托可改善与脱垂相关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5. 盆底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根据最新指南推荐盆底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是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一线治疗,也是最重要的康复治疗。电刺激治疗可快速缓解症状,但治疗效果不持久;而生物反馈治疗可使盆底肌肉主动收缩,提高盆底肌肉自我锻炼的有效性。因此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6. 磁刺激:随着目前盆底康复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推荐磁刺激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其具有无创、安全、无副作用,不会引起疼痛且无交叉感染的特点。
7.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或者物理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根据脱垂种类、部位及程度个体化制定具体手术方式。